信噪比的概念
信噪比的概念
信噪比,即SNR(Signal to Noise Ratio)又稱為訊噪比,狹義來講是指放大器的輸出信號的電壓與同時輸出的噪聲電壓的比,常常用分貝數表示。
通過計算公式我們發現,信噪比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它應該隨著輸入信號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噪聲固定的話,顯然輸入信號的幅度越高信噪比就越高。顯然,這種變化著的參數是不能用來作為一個衡量標準的,要想讓它成為一種衡量標準,就必須使它成為一個定值。于是,作為器材設備的一個參數,信噪比被定義為了“在設備最大不失真輸出功率下信號與噪聲的比率”,這樣,所有設備的信噪比指標的測量方式就被統一起來,大家可以在同一種測量條件下進行比較了。信噪比通常不是直接進行測量的,而是通過測量噪聲信號的幅度換算出來的,通常的方法是:給放大器一個標準信號,通常是0.775Vrms或2Vp-p@1kHz,調整放大器的放大倍數使其達到最大不失真輸出功率或幅度(失真的范圍由廠家決定,通常是10%,也有1%),記下此時放大器的輸出幅Vs,然后撤除輸入信號,測量此時出現在輸出端的噪聲電壓,記為Vn,再根據10LOG(Vn/Vs)就可以計算出信噪比了。
這樣的測量方式完全可以體現設備的性能了。但是,實踐中發現,這種測量方式很多時候會出現誤差,某些信噪比測量指標高的放大器,實際聽起來噪聲比指標低的放大器還要大。經過研究發現,這不是測量方法本身的錯誤,而是這種測量方法沒有考慮到人的耳朵對于不同頻率的聲音敏感性是不同的,同樣多的噪聲,如果都是集中在幾百到幾千Hz,和集中在20KHz以上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后者我們可能根本就察覺不到。因此就引入了一個“權”的概念。這是一個統計學上的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在進行統計的時候,應該將有效的、有用的數據進行保留,而無效和無用的數據應該盡量排除,使得統計結果接近最準確,每個統計數據都由一個“權”,“權”越高越有用,“權”越低就越無用,毫無用處的數據的“權”為0。于是,經過一系列測試和研究,科學家們找到了一條“通用等響度曲線”,這個曲線代表的是人耳對于不同頻率的聲音的靈敏度的差異,將這個曲線引入信噪比計算方法后,先兆比指標就和人耳感受的結果更為接近了。噪聲中對人耳影響最大的頻段“權”最高,而人耳根本聽不到的頻段的“權”為0。這種計算方式被稱為“A計權”,已經稱為音響行業中普遍采用的計算方式。